《西游记》简介
一、故事内容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
- 故事框架
- 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如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八戒、沙僧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连同唐僧出生到取经前的磨难共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 主要人物
- 唐三藏:唐朝第一高僧,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且悟性极高,后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历尽千辛万苦,终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 孙悟空:石头缝里蹦出的猴子,有着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敢斗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大闹天宫,号称“齐天大圣”;后保护唐僧西去取经,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
- 猪八戒: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却又错投猪胎。后被唐僧收为徒弟,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 沙和尚:成为唐僧的贴身护卫,最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被加封为“金身罗汉”。
二、创作背景
-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当时明朝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 其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神话色彩,之后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三、作品影响
- 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
- 几百年以来,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并且被翻译成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